为了准确地了解孩子的状况,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评估包括对孩子行为、注意力、情绪等方面的细致观察和测试。有助于识别孩子是否存在注意力缺陷、多动或冲动行为等核心症状,并根据孩子情况制定专属治疗方案,帮助孩子针对性改善!
一、多动症的常见症状
注意力不集中
表现:在学习、写作业或其他需要专注的活动中,经常难以保持注意力。例如,写作业时容易被周围的小动静吸引,频繁分心,对于较长的任务(如完成一篇作文或数学试卷)很难从头到尾集中精力完成,常常丢三落四,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内容或在作业中遗漏题目。
与正常孩子的区别:正常孩子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分心,但多动症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更为频繁和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难以通过简单提醒改善。比如正常孩子可能在被窗外小鸟吸引后,能在家长提醒下很快回到作业上,而多动症孩子可能会持续走神很久,且多次提醒效果不佳。
多动
表现:手脚小动作多,坐不住,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在课堂上,可能会不停地玩文具、摆弄书本,甚至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走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得格外活跃,难以安静地玩耍,总是跑来跑去,大声喧哗,难以安静地看一会儿电视或听故事。
与正常孩子的区别:正常孩子在兴奋或特定场景下也会多动,但多动症孩子的多动是不分场合、难以自我控制的。例如在严肃的图书馆中,正常孩子能在家长提醒下安静下来,而多动症孩子却很难抑制自己的活动,持续发出声响或四处走动。
冲动
表现: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立即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尖叫、扔东西等。在与他人交流时,常常打断别人说话,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耐心等待轮到自己发言。在做决策时,也往往未经思考就行动,比如在游戏中不遵守规则,随意改变游戏方式。
与正常孩子的区别:正常孩子偶尔也会冲动,但多动症孩子的冲动行为更为频繁和极端,对日常生活和社交造成明显影响。例如正常孩子在争抢玩具时可能会有短暂争吵,但多动症孩子可能会直接动手打人,且事后难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
二、如何初步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
观察行为持续时间:多动症的症状通常持续至少 6 个月以上,且在多种场景(如学校、家庭)都有明显表现。如果孩子只是最近一段时间出现坐不住、写作业拖拉等情况,可能是由于近期学习压力大、睡眠不足等其他原因导致,不一定是多动症。
对比同龄孩子:将孩子的行为与同龄孩子进行比较。如果孩子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明显超出了同龄孩子的平均水平,且持续存在,那么患多动症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但要注意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不能单纯以此作为诊断依据。
排除其他因素:考虑孩子近期是否有生活环境变化(如搬家、换学校)、家庭氛围紧张、学习困难等情况,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类似多动症的行为。例如,孩子刚换了新学校,可能会因为不适应新环境而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拖拉。只有排除了这些可能的干扰因素后,再考虑多动症的可能性。
三、应对孩子类似多动症行为的方法
营造安静有序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创造一个专门的学习空间,保持房间整洁、安静,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因素,如电视、游戏机等。在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可以陪伴在旁,但不要过度打扰,让孩子能够专注于学习任务。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将作业任务分解成小目标,为每个小任务设定合理的完成时间,让孩子逐步完成,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予适当的奖励,如一颗小星星或一个小贴纸,积累一定数量的奖励可以兑换孩子喜欢的礼物,以此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专注力的活动:鼓励孩子参加一些需要专注力的活动,如拼图、搭积木、绘画、阅读等。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和耐心,逐渐延长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例如,每天安排 15 - 20 分钟让孩子进行拼图游戏,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逐渐增加拼图的难度和时间。
关注孩子情绪:当孩子出现情绪不稳定时,家长要及时关注,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孩子因为作业难题发脾气时,家长可以先安抚孩子情绪,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题目,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指责孩子。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自我调整,孩子的这些问题仍然没有改善,建议及时带孩子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如儿童医院的心理科或精神科)进行评估和诊断,以便获得更专业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