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身高是家长们极为关注的指标之一。身高管理并非对所有孩子都必要,但对于以下几类孩子而言,科学有效的身高管理能助力他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达到更理想的身高状态。

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平均水平的孩子:根据儿童生长发育标准曲线,若孩子身高长期处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身高的第 3 百分位以下,意味着在 100 个相同年龄和性别的孩子中,仅有 3 个孩子比他更矮。例如,5 岁男孩的平均身高约为 110 厘米,如果一个 5 岁男孩身高持续低于 103 厘米,就需要引起家长重视,这类孩子很可能存在生长发育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身高管理。造成这种身高落后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如营养不良、生长激素缺乏、内分泌失调等。通过专业的身高管理,能够针对性地排查原因,制定个性化方案,帮助孩子追赶身高。

生长速率异常的孩子:孩子在不同年龄段有相对稳定的生长速率。一般来说,婴幼儿期(0 - 3 岁)每年生长速率应不低于 7 厘米;儿童期(3 岁 - 青春期前)每年生长速率应在 5 - 7 厘米;青春期孩子生长速率会加快,男孩每年可增长 7 - 9 厘米,女孩每年可增长 6 - 8 厘米。若孩子在某一阶段生长速率明显偏离上述范围,比如 3 - 10 岁的孩子,一年身高增长不足 4 厘米,这就属于生长速率过慢,提示可能存在影响生长的潜在因素,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会降低身体代谢速率,影响生长激素的作用发挥,进而导致生长速率下降。此时,通过身高管理,监测生长速率变化,结合相关检查,可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有特定疾病史的孩子:一些疾病会对孩子身高发育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由于心脏功能受限,身体供血、供氧不足,影响营养物质的输送和利用,导致生长发育迟缓,身高往往落后于健康孩子。还有慢性肾脏疾病,会影响钙磷代谢,干扰骨骼的正常生长。另外,曾经因外伤、感染等原因导致骨骼受损的孩子,受伤部位可能影响骨骼的纵向生长,造成肢体不等长或整体身高发育受阻。对于这类有疾病史的孩子,身高管理可以在疾病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营养补充、运动指导以及定期的生长评估,最大程度减少疾病对身高的不良影响。

受家族遗传因素影响的孩子:家族遗传对孩子身高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父母身高较矮,孩子遗传到相对矮小基因的概率较高。比如父母双方身高都低于同性别平均身高,孩子成年后身高较矮的可能性较大。虽然遗传因素无法改变,但通过身高管理,从营养、运动、睡眠等后天因素入手,可以挖掘孩子身高的最大潜力。例如,家族中有矮小症遗传病史的孩子,通过早期身高管理,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特别是富含蛋白质、钙等营养素的食物摄入,同时配合适量的纵向运动,如跳绳、篮球等,促进骨骼生长,有可能突破遗传身高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