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安静的孩子也可能患有多动症(ADHD),这种情况常被忽视。以下是关键解析:
🔍 多动症的 “隐藏版”:注意力缺陷型(ADHD-I)
传统认知中,多动症 =“坐不住、乱跑乱闹”,但约 60% 的儿童属于注意力缺陷主导型(ADHD-I),表现为:
👶 为什么安静的孩子易被忽视?
📌 何时需要警惕?
若孩子在两个以上场景(如学校 + 家庭)持续 6 个月出现以下情况(7 岁前起病),建议就医:
💡 昆明家长的行动建议
🌈 案例参考
昆明8 岁女孩小雨,因 “写作业到深夜、考试总漏题” 被老师建议转学。经诊断为 ADHD-I,通过 3 个月的注意力训练 + 课堂座位调整(前排、减少干扰),2 个月后作业时间缩短 50%,成绩明显提升。
总结:多动症的核心是 “自我控制能力不足”,而非单纯 “动”。安静的孩子若长期被 “不专注” 困扰,更需要家长的细心观察和专业支持。早发现、早干预,能显著改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注:以上信息基于医学共识,具体诊断需由专业医师完成)